科学talk | 明星教师李余仙:原来科学课还能这样上?
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三,李余仙老师所在学校的大堂里总是热闹非凡,因为这一天,正是学校每月科普项目展示日。
当天一大早,科普老师李余仙便带领着同学们来到这里,展示他手中的“拿手好戏”。
可乐喷泉、纸飞机、瓶中吹气球、智能机器人……一次次有趣而生动的实验展示引起同学们的驻足观看或是动手参与,久久不愿离去。
本期嘉宾
李余仙
第二届广东十大科学传播达人
全国创新型优秀教师
曾主编或参编6册省级科普教材
李余仙,广东省科技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中山市科学学科带头人、东区科学名师。二十一年来,他倾注热爱投身科教事业,专注科普教育、小学学科建设和教科研工作。
原来科学课还能这样上!
放风筝应该顺风跑还是逆风跑?纸飞机如何飞得更远更高?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背后都蕴含着无限的科学智慧。
面对同学们课余时间的提问,李余仙开始思考,如何摒弃枯燥乏味的科学理论,用趣味的生活场景结合科学,让同学们接触科学、了解科学从而深深爱上科学。
于是,李余仙决定自己动手进行课程内容的开发与实践。
他立足本校教育教学实际,充分借鉴外国的优秀教育经验,博采各家之成果,以“创意搭建”作为STEM课程开发的载体,提出“基于创意搭建的STEM课程”开发研究。
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问题和情境中提升自主设计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李余仙对科创、创意结构搭建进行充分挖掘。
他把学生置于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合作解决真实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学科知识,形成问题解决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
从此,李余仙老师的课堂上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科学理论,而是“DI创新思维”“轻松发明创造”“神奇趣味实验”“创意搭建STEM”等一节节趣味创新的科学课。
课堂上,同学们不再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而是亲自动手搭建模型、分析结构、团队合作讨论借鉴方案……从一次次动手尝试中不知不觉走进科学,掌握科学。
当然,李余仙老师的课堂也不只限制在有限的课室、校园内,而是大胆创新地带同学们走出课室,走向自然,走进社会。
课程内容的开发与实践,让同学们正真体会到科普之乐趣,他们慢慢地爱上科学,也爱上李余仙的课堂,亲切地称呼他为“科学明星老师”。
02
我的“飞”人老师
同学们常说,当上李余仙老师的学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皆因李余仙在完成学习基本的教学任务之余,利用空余时间组织孩子们参加各级的DI创新思维竞赛、创意赛、科技创新大赛、少儿发明展、小小实验家等竞技比赛。
为了竞赛,他带着学生进清华,闯北大,“飞”到山东、西安、湖南、广州、天津、上海等,大半个中国,留下了学生们抹之不去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他们“成长的年轮”里。
通过多元的竞技赛程,让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比赛中找到自信和满足感,也推动着他们独立思考和成长。
在他的带领下,学生们获得“全国DI创新思维竞赛团体金奖 ”“全国创意赛团体金奖 ”“全国争当小实验家竞赛一等奖”等各级科普类竞赛的个人团体荣誉不计其数,还有3个发明作品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03
教而优则研
正当大家对李余仙对科创的贡献赞叹不已时,他已开始思考,如何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科创,将自己的成功教学经验,将科创、创意结构搭建等课程推广出去,让更多中国学子受惠。
为此,李余仙扎实地开展教材实验,先后主编或参编了共6册省级教材:《科创和STEM教育实验教材》(2册)、《创意结构搭建》《创意三维设计》《航空模型的设计与制作》《创意智能机器人》。
目前多册教材已在全省多间学校开展实验,经估算,惠及学生超50000人。预计在2020年通过实验后,全省惠及到的老师和学生将更多。
04
你与人工智能之间,只差一个科普老师
然而,李余仙的科普传播事业绝不止步于此。
“随着5G网络时代的来临,云计算、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成为当下科技发展的主流。”具有前瞻性眼光的他,早已率先瞄准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
李余仙表示,他将计划带领他的团队将创客、AI深度融入科技教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创客、AI深度融入课堂,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培养懂得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等的复合型人才。
05
当科普遇上公益
未来,李余仙更积极投身科普公益事业,在他的精心策划下,组建了中山市的首支学校亲子观鸟研学队和亲子创客队,不定期组织开展公益活动。
他带领区内科学教师和工作室成员,利用寒暑假组织开展“科技夏令营”活动,为外来工子弟带来免费科普课堂。
他更协助市科协工作,到社区、图书馆和相关兄弟学校给群众、学生做科普专题讲座30多场,约有10000人次聆听过他的讲座。
当科普遇上公益,是公益让科普教育的价值更大化,也是公益让科普教育惠及更多的孩子们。
在孩子心中播撒科学的种子,李余仙一直在路上。
采写:何颖瑜、Vicky
编辑:60
审阅:马丹丽
来源: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